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揭晓了深化科创板改革的“1+6”政策框架,这套“组合拳”瞄准了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痛点。“1”代表在科创板设置专门层次——科创成长层,同时重启暂停多时的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6”即在科创板创新推出六项改革措施。这套政策矩阵形成从上市准入到持续融资、从企业供给到投资端的完整支持链条。同时,创业板同步启用第三套标准,接纳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形成板块间协同效应。
当前,为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各主要资本市场纷纷通过优化上市条件、新设市场板块等制度改革创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加包容的市场环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市场吸引力,以加速抢夺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资源。就我国科创板而言,内外部形势快速变化对深化科创板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技术迭代加速,产业链深度重构,国际竞争格局深刻演变,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发展、塑造竞争优势的核心引擎。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关键技术供给波动等挑战,以制度创新激活人才与技术要素,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更具韧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中国科技企业估值逻辑正在经历重构,DeepSeek等企业的崛起印证了“创新价值先于盈利显现”的新范式,也需要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资本市场制度作为支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科创板改革,引导资本流向真正具备技术突破能力的创新主体,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落地。
当资本的目光从当季利润表移开,投向实验室的技术突破与多年后的产业图景,一场重塑估值逻辑的制度变革已在科创板启动。以往,企业上市,盈利状况是至关重要的考量指标,未盈利企业想上市面临着诸多门槛。但科创板改革之后就不同了,只要符合“科创成长层”的要求,即便还没赚钱,也有机会上市,发行股票募集资金,获得更多融资机会。
科创成长层的设立,不仅是一个新的分层标识,更是中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规律的一次关键性适配——以增设科创成长层的方式改革科创板,既可以积极推动第五套标准在科创板的适用,补齐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支持不足的短板,同时又高度兼顾了对科创板原有投资者的保护,是我国科技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步。
科创成长层的定位很明确:重点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但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让未盈利企业有“专属赛道”,打破“唯盈利论”的束缚,将现有及新注册的未盈利科技企业全部纳入分层管理,这种精准定位的制度设计,让我国资本市场多了一点温度,也多了一些宽度。
将未盈利科技企业集中纳入专门层次管理,形成差异化制度试验空间,更有利于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支持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在科创板新增六项举措,包括引入专业机构投资者试点、IPO预先审阅、扩大标准适用领域、支持未盈利企业增资扩股、完善再融资及战略投资者认定制度、丰富投资产品与风险管理工具。这些政策是面向科技型企业的系统性迭代升级,体现出政府在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力。
多年来,科创板的制度创新正在重塑科技企业的发展轨迹。开板数年来,这里已孕育出一批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标杆企业。截至2025年5月底,科创板已上市公司587家,总市值约6.6万亿元。目前,科创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公司合计占比八成,在相关重点领域形成产业链聚集,助力科技创新逐步由“点的突破”走向“系统提升”。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科创板公司超过120家,包括铁建重工、中国通号、中控技术、中无人机等产业头部公司,涵盖航空航天、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轨道交通等多个重要产业链及生产环节,持续赋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在提升包容性的同时,改革也在织密投资者保护网。为充分保障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帮助投资者充分识别未盈利企业风险,本次改革针对成长层企业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作出更高的要求。如要求科创成长层公司在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中披露未盈利情况及相关风险,做好股票异常波动的核查。压实证券公司责任,持续引导投资者提高参与证券市场投资的风险识别能力。
科学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这一发展规律决定了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的。随着科创成长层设立和预先审阅等机制的实施,更多处于关键技术攻关期的企业将获得资本支持,加速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宝利配资-炒股app排名-中国十大正规炒股平台-网上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